福山郭博
官 网:http://www.huajiaguobo.com
联系人:郭博
邮 箱:guoboz@126.com
郭 博|律动中的美感——程传水先生书法评鉴
作者:福山郭博日期:2019-03-22
明代布政使张绅把书法分为十篇:八法、结构、执使、篇段、从古、立式等,其所撰《书法通释》又云:“古人写字正如作文有字法、章法、篇法,终篇结构首尾相应。故云:‘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主’”。所以我们品味程传水书法,就会发现,其书法随手落笔之处,皆入法则,进贴不滞,出贴如之,非逸品无可比也。于此,程传水先生书法既能把古法之规敲碎,又能把心性之感融于古章而成为新体,当为现代书法的精华和代表,不愧是当今程氏书法一体。
之所以定义程传水先生的书法,我们还是要细细地嚼味其作品,并加以鉴之赏之。
程传水先生书法作品,字形字体大小有致,笔画圆润,挺遒流畅,章法自然,字形以二王体见长,其结字触笔于干裂秋风中透出端庄,又于八面朱峰中,似乱石铺路;且分行布白有序,点画与点画之间顾盼呼应,字与字之间随势而安,行与行之间递相映带,如是自能神完气畅,精妙和谐。故此,程氏书法定义之理,当从以下几多方面来践知一下,就会自然发觉其书法的真妙之所在了!
一、巧拙相融
书法的风格应提倡多样,“巧”与“拙”是两种不同的风格。但追求“巧”不能失之纤媚;追求“拙”不能失之狂怪。书法字体中多巧者,则就参之以拙,书法字体中多拙者,则应参之以巧。在传统艺术中,“漂亮”并非好字眼,常作为贬义词,写家都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被评为“太漂亮”。书法字体的巧、拙与伴随笔画的粗、细是否融和,写家在落笔书写时就得注意用笔,这与写家的书法基础和自身修养有关。而程氏书法却能达到游刃自如的境界,善能把字形字体沉融于大小章法之中,使得巧、拙、粗、细包容一体,变化多端,又相得益彰。
二、疏密有度
书法家在布局一幅作品时,往往是依据大小章法来经营整体书写程序的。尤其是对字形的处理,特别是对字体笔画多寡差别较大的书法字体,去如何把它参于整幅作品布局是作品关键的局眼。所以说古人有时用“宽可走马,密不容针”的方法处理,对多划字不让其占地多,对少划字反给予较多的地位,从而使疏密对比更强烈,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有时还可调整文字的异体和繁体,人为地安排疏密且彼此有度。那么有观程传水书法,此味便十分浓足,远远望去,就会一眼认出是否是程传水先生所写的作品!
三、势趋盘变
细看程氏书法体的字体,有的带方势,有的带圆势,有的屈曲、有的平直,为求章法上的协调,对个别字作了屈伸方圆处理,但一切都在应视书法内容文章而定势。其同一内容,都相应地作了字体变化,或增或减、调整其字体结构、位置、或加置流派风格,变化笔法等,以使其不相雷同,就是对少数平行横竖,也相应地使粗、细、长短、波折、顿挫、斜度等突显其冲破平淡和板滞局面的变化,其作品的势趋盘变,像腾蛇游龙,出没山谷;小巧、大拙,又如刀劈斧砍,悬崖峭壁一般,力沉气稳,直指眼睑!此工非一般书者可为。不要说是一个书法家,即便是一个外行人也会被他的书法新奇所折服。
四、气韵墨渗
程氏书法有时为了打破平板的章法,使字与字相互顾盼,往往将其中笔画随势伸缩,上穿下联以达到气贯势连。但他采用此法亦相当慎重,目的是以免弄巧成拙,对整体布局审视之后,心存定数之后,方可落笔就书。有时内容字体笔画繁多琐杂或平行线条过多,程氏书法便在书法字体上再作“ 笔势”上的处理,保持了整体章法的完美结合,从而使书体、章法及内容融为一体,继而闪现出其合笔、并笔中的“墨渗”感。而这种相当于书画上的“墨渗”技法,往往只能划到一定程度而止,在其外围既要防止臃肿,在内心又要留有笔漏,而不是随意信手所能达到的。同时,程传水先生在下笔时又留心学习并融和名家碑帖中的笔法,自然中又生有妙趣。
五、离合促动
《鬼谷子》第一篇言:“捭阖第一……观阴阳之开阖以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也,自古至今,其道一也。变化无穷,各有所归。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驰或张……”捭者,开也;阖者,闭也。捭阖不仅是通灵所在,而且是智慧的源泉。一开一闭,赏心悦目。所以说,书法更是如此,无捭阖不能赏其心,无捭阖不能悦其目。在这里,我们姑且把捭阖之意置于书法之中,以便理解,捭为离,阖为合,依此,在书法赏析上,书法讲究离合是必要的,也是不可或缺的。因为离是将字形、字体局促者分开、局势者宽展;合是将字形、字体散漫者连为一体,使之捭阖有度,不致造成书法字体在章法上存有庸俗、呆滞、被动的感觉。但是离合有伦、错落有致,离不致散,合不致局促才好。所以程传水先生在其书法创作中,为求全书法之形式多变,又不古板死临,以除却其作品不伦不类。
简言之,名家的书法,都别具匠心,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如程传水的书法残旖、力沉、稳健、局章法之内又无定法,关键是自然,而且通过残破怪笔、捭阖张弛来体现一种浑朴的美,学者可从其书法中仔细体会。
六、灵动之源
灵动之源在于学,学以致用,方能知行合一。学是为了用,摹、临,就是为了今后用学习到的传统技巧进行创作,敲碎古法重新组合。
对程传水来说,甲金篆隶草楷行,临摹碑帖名作,集结契文研学,练习古文字技法和学习古文字知识等基本功是必要的,而且也就是这样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下去的,所以说他能使自己的心法于古代碑帖相结合而产生一些创作上的灵动,从不失其水平和格调基准。闪光的不一定是金子,但金子一定会闪光!所以,程氏书法就是传承中国书法的又一递接者,也将是书法海洋中一座指示登塔。
七、程氏书法赏析
程传水书法作品的章法,随形布局,千变万化;在他而言,没有死板的公式。如此之怪,必能创作出近一世纪来的大家之体法。所以,程传水书法把它定义为“程氏”不仅是历史传承的必然,也是社会承载的必要。
赏析程氏书法,非一叶一斑而窥之,须整体纵观去赏之方可。这样,我们就会自然体味其然。
然而,要定义一家书法新体,并非哪个人,或者哪个评论家、或者是哪家机构说了算的,而是让接受它的群体共同称赞才行!那么,程传水书法即能掌均变之衡,又端庄持重,即是为人之一美,也是作品之一美,这才是赋予书法新体的定义内涵。
作为书法作品,如果一味求奇,失去安详稳定,就会使人感到不适,所以书法之章法不可以不求平衡。寻常之平易得,艺术之衡难求。譬如一个人在平地行走,是平衡的,但很一般,也太普遍了,人人都知道,基本谈不上更构成不了什么美感。杂技演员在钢丝上行走,摇摇晃晃地前进,就是一种美感,且大家乐意去看,因为他本是难平衡的,而通过技巧驾驭,平衡了,因此也就产生了美。由此可知,只有在机变中寻求平衡,在不平衡当中求出平衡,才是构成美感的、具备艺术价值的平衡因素,所以书法的章法,必先求其变,而后求其均;先须求其奇,而后求其稳,才能化腐朽为神奇,将寻常的现象转换成艺术审美形象。
程传水的书法——其行气大度,错落自然。有欹斜,大小参差变化;有因字取横势,故字距有时稍大于行距,其行气似乎改为横向的了;有时直接依据横竖揽势,使得行距稍大于字距,或距离相近。但整体看来,上下贯穿,气韵灵动,栩栩生辉。
品味程氏书法,于其行气之中,不是每个字的中心都呈欹垂笔法,而是有波浪之变化,上下贯气,左右顾盼呼应。章法错落跌宕,疏密有间,大小兼容,大起大落,其整篇笔势行走均由气势贯之。章法线条若“飞鸟入林,惊蛇入草”,其布白局势若飞花散雪,惊涛骇浪。就一体一字而言本来向左倾斜的,偏偏要有返顾右边之势头,就势虽倾而稳。正所谓“正局须求奇,奇局终须正”之理。所以说真对程传水书法而言,大局平正,立势奇险的局部形象便显得更加端庄朴美。
故此,程传水的书法是艺术的,是有别于古今之书的。焕然若动,别具一格,独树一帜。
人类文明的程度愈是向高度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愈是日趋于现代的节奏动感,其审美心理却愈是崇尚自然——返璞归真。据此,于自然纯朴之中,确有一种真正的、永远不可替代的至恒不变的善和美。可知书法作品亦是如此,对于尽量保持和利用自然美的恒久魄力,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
那么,纵观程传水的书法,其心知自性可窥视一斑:书法作为人的主观活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运斤郢匠,出入绳矩,是显然的,也是必备的。所以布局经营之中,如何知法知人,知物知天,不使一时一际之身观局限,泯灭了物、泯灭了自性。因此在主客观的交感之中,自然成章,正是程传水先生所把握的这样。可是这在具体创作中程传水先生又当如何分寸呢?意出由我,形铸在天。其作品的苦心立意,全由自己主见,不袭乎他人,不囿于自然。而其间具体形象,则自然保留自己的原始自性与风貌,不过多雕琢,不勃生理。凡此种种,一句话,一切布置都要见其天然本性,不因奇求奇,强扭硬掐,繁雕缛琢。——这就是程传水书法所呈现出的真正内涵和本真,也即是程氏书法定义之所在!
郭 博,字福山,号三百方砚痴。1964年出生,研究生学历。学者、诗人、美术评论家、书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受启蒙老师李可染先生指点,师承著名焦墨山水画大师张仃先生和著名书法(画)家黄苗子先生。现任《中国美术评论》杂志社常务社长兼总编辑、安徽省散文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安徽大学大自然文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书法与国画研究院院长。正在主编当代美术文献工程《中国当代美术家评鉴与印谱汇编》。